白求恩和医疗队在抗日前线,在特种外科医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血源紧缺问题。当时在杨庄的300多名伤员中,有40名重伤员需要输血,而想出解决这个问题办法的,正是杨庄村的老乡们。
一天深夜,白求恩刚听完小何同志读完新出版的抗敌三日刊》,正准备休息,忽然一位医生敲门报告,说有一位刚送来的伤员股动脉出血了,白求恩拔腿就向手术室跑去。在手术室里,那位伤员面色苍白,气息奄奄,伤口处仍在溢着鲜血。刚来到医院的军区卫生部叶青山部长正在组织抢救。白求恩来到后立即为伤员做了初步止血,又对他全身情况进行了检查:脉搏细弱,血压几乎没有了。如果不及时进行离断手术,伤员必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而此时伤员严重贫血,又经不住大手术。
“准备输血!”白求恩指示说。医生在伤员耳垂上取了一滴血,化验结果是B型血。在场的医生护士的血型和伤员都不一样。叶部长要给输,白求恩坚决不同意因为他刚为伤员输了血。政委建议另外再找几名同志来,白求恩说:“来不及了,输我的吧,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叶部长考虑到白大夫年纪大,工作繁重,不让他输。
但是白求恩坚持要输,并走向另一张手术台,命令拿着三通注射器的医生开始输血。随着针拴的移动,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殷红的鲜血,从三通管里缓缓流进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战士的血管里。
这时,几十名闻讯赶来的群众围在手术室门前,被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感动了。
300毫升鲜血输过后,伤员的脸上泛起红晕,血压计的水银柱也在渐渐上升。白求恩不顾疲倦又开始为伤员做手术。手术结束后,白求恩走出手术室,被群众围住了。一位60多岁的老汉抓住白求恩的手说:“白大夫从外国来给八路军、老乡们治病,还要献血,我们心里过意不去。我年岁大了,不能参军上前线打鬼子,可还有一身子血肉。以后白大夫做手术,要血抽我的,要皮从我身上割,我不能白白地活着啊!”
“对,以后要血抽我们的!”围在白求恩周围的群众异口同声地说。
面对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白求恩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杨庄村的群众,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许多轻伤员,都纷纷到院务委员会要求献血,把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
第二天,院务委员会开会讨论献血问题。决定由老村长向群众做一次动员,然后自愿报名,并对每个献血的人发100颗鸡蛋、1斤红糖,作为营养补助。动员大会前,要求献血的群众就开始纷纷报名了,医务人员也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为这些人验过了血型。动员大会开成了“志愿输血队”的成立大会。报名参加的多达150人。白求恩带头参加,游副部长和刘小康护土长为输血队正副队长,还有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村里的大多数男女青年。志愿输血队员每人胸前戴一块标有血型的红布黑字布条,人们为当上输血队员而自豪。每天有十几人在医院等候献血。白求恩对这个“群众血库十分满意。
血源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第一个“志愿输血队”。从1667年人类第一次实行输血开始,多少人在探索科学的输血方法。270年后在中国抗日战场上,被杨庄这个小山村的群众解决了。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救护工作的白求恩感慨地说:“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血库,这在外科医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水平,也钦佩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组织动员工作。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