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2日,毛泽东会见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5月2日-22日,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赴晋察冀军区。
1938年5月30日-6月7日,到达山西岚县八路军120师驻地,视察医院并为伤员做手术。
1938年6月17日,到达山西省五台县金刚库村,聂荣臻聘请白求恩为军区医疗顾问。
1938年6月19日,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开始救治工作。4周内共做手术147例,检查伤员520多名。
1938年8月12日,白求恩拒绝了中央军委每月给他的100元津贴,并提议将津贴用作医院的营养费用。
1938年9月15日,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开幕典礼在松岩口举办。白求恩做了著名演讲,并做了手术、换药等示范演示。
1938年9月25日,日军五万余人向边区“扫荡”,白求恩离开模范医院。次日,模范医院被日军烧毁。
1938年11月9日,白求恩率医疗队到达灵丘县杨庄村军区后方医院。
1938年10月10日夜,接到王震旅长派人送来的急信,请他于29日晨带领医疗队往灵丘北面参战。
1938年11月11日-20日,在灵丘县河浙村、曲回寺和石矾村后方医院检查伤员200多名,为7名重伤员做手术。
1938年11月19日,在石矾村为359旅717团参谋长左齐做截肢手术。
1938年11月20日,在河浙村为359旅719团一营教导员彭清云做截肢手术。
1938年11月22日,在转岭口359旅驻地,为从涞源转来的35名伤员做手术。
1938年11月23日,视察后方医院。
1938年11月25日,率医疗队由五台返回灵丘杨家庄后方医院一所。
1938年11月26日,在杨家庄后方医院检查60名伤员,其中对40名伤员施行手术。向军区卫生部提出建立志愿输血队的建议。
1938年11月28日,白求恩从杨庄村赶到一百多里外的蔡家峪村。
1938年11月29日,在离前线5公里的黑寺小庙里连续工作40小时,做手术71例。
1938年11月30日,连夜为伤员做手术,并为伤员献血300毫升。
1938年12月2日,到曲回寺后方医院检查黑寺救护术后伤员恢复情况。
1938年12月4日,参加359旅召开的庆功大会,并在大会上讲话。
1938年12月5日,检查统计伤员术后救治率达到了85%,远远超过西班牙战场的救治水平。
1938年12月6日,白求恩一行返回杨庄军区医院,村民自发将河东的房屋腾挪出来给白求恩医疗队。
1938年12月7日,在杨家庄给聂荣臻司令员写工作报告,建议各团的医生都到后方医院接受一周到两周的强化训练。并提出“医生等待病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医生必须去找病人,而且越早越好”。很快得到了聂荣臻的肯定批复。
1938年12月10日,聂荣臻司令批准杨家庄军区后方医院一所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
1938年12月20日,杨家庄后方医院召开了第一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在白求恩倡导下,杨庄村成立了志愿输血队。
1938年-1939年,在杨庄的两个多月里,写下了《一发未爆炸的炮弹》和以黑寺救护站为原型创作的政论体散文《创伤》。
1939年1月2日,各地、各团的23名学员陆续向杨庄汇集报道,参加“外科实习周”。
1939年1月3日,白求恩扁桃体炎未愈,但仍按原定计划举行了实习周开幕式。
1939年1月4日,给学员们讲课,内容是“消毒防腐在外科上的价值”。列举了40多种药品,带病讲授了3个半小时。
1939年1月5日,开始进行“职务实习”。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职位调换,确保每一个学员在其他岗位的业务也熟练起来。
1939年1月6日,白天白求恩做了两场“腐骨摘除”手术。晚上讲课的题目是“离断术的发展史”。
1939年1月7日,学员们观摩了白求恩的两场手术。并对照着手术室悬挂的人体解剖图学习了伤员的受伤部位和生理构造,指明神经和血管位置。白求恩告诉学员如何下刀,怎样缝合。
1939年1月8日,白求恩请王道建医生讲“托马氏夹板的应用法”和“罗氏牵引装置”。他将实习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请学员带回去。
1939年1月9日,白求恩演示了“赫尔尼亚手术”,布置学员针对10种手术开出10个处方,他自己也开出10个处方,让大家对比,给自己打分。
1939年1月10日,白求恩为左胸鼓着2斤重肉瘤的老乡进行了割瘤手术。
1939年1月中下旬,到一、三分区巡视10余天。石盆口战斗打响后,立即赶回军区后方医院,施行大小手术300多例。
1939年2月3日,参加地区党代表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我决心和中国同志并肩战斗,直到抗战最后胜利”。
1939年2月7日,军区卫生部奉命组建东征医疗队。
1939年2月15日,聂荣臻批准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开展工作,杨庄干部群众举行欢送白求恩大会。
1939年2月22日,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到达冀中。在冀中的4个多月例,先后参加了吕汉、大团丁、齐会、朱家庄等战斗的救治工作。总计行程1500余华里,施行手术315次。其间抢救了由于日军施放毒气而中毒的贺龙师长和部分指战员。
1939年3月3日,白求恩在冀中河间县度过了49岁生日。这一天连续做了19台手术,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才休息。
1939年4月26日-29日凌晨,参加齐会战斗,在距离前线仅7华里的屯庄设立救护站。白求恩在两名医生的协助下,连续69小时进行战地手术,完成手术115例。
1939年6月,在冀中后方医院巡回医疗,开办两期医护人员训练班。
1939年7月,因脚部感染住在唐县和家庄军区司令部养病,期间编写《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
1939年9月,参加军区卫生部部长会议,检查军区卫生部医药库工作,并制定出适应游击战争的药材分类保管、运输、供应制度;为后方医院医护人员讲课,医治伤员。
1939年10月16日,到一分区检查一团、三团、独立支队等单位的卫生工作;为防止日寇施放毒瓦斯,组织赶制出一批防毒面具,并向部队讲授中毒后的救治技术。
1939年10月29日,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赶赴涞源县孙家庄,在一座小庙里建立了急救站,并马上投入战地救护。吴印咸于下午拍摄了白求恩在前线做手术的历史画面。
1939年10月30日,日军向孙家庄扑来,白求恩在给伤员朱德士手术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
1939年11月1日,在甘河净为一名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患者做手术时,受伤的手指被感染。
1939年11月2日,在史各庄后方医院,为300名伤员做了检查。
1939年11月3日,因白求恩伤情加重,叶青山部长安排白求恩留在史各庄后方医院治疗。白求恩又为13名伤员做了手术。
1939年11月4日,修改军区卫生部巡视团工作报告,撰写防治疟疾的讲课提纲。
1939年11月7日,白求恩得知附近爆发战斗,坚持赶赴前线。
1939年11月8日,在寒风中行军70多里,到达距离银坊前线10华里的王家台村。此时白求恩体温已经高达39.6℃。
1939年11月9日,在护士的搀扶下,白求恩为伤员检查伤口,并到手术室指导医生手术。
1939年11月10日,聂荣臻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把白求恩送出作战区域,尽快转移到后方医院救治。”下午,转移至黄石口村,林金亮医生赶到。
1939年11月11日,给林金亮医生谈工作,给翻译郎林写信。给聂荣臻写下最后的遗书。下午,对书信、文件、日记做了清理,请翻译潘凡转交聂荣臻,把手表送给了潘凡。
1939年11月12日5点20分,白求恩逝世于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村民邸俊星家北屋。终年49岁。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