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察冀五地委于1939年1月在石矾村成立。旧址为石矾村两户民院,总面积 1560平方米,房屋18间。两院南北相连,均以西为正。西正房为会议室,北侧室为书记李光汉宿舍,南侧室为组织部,北配房为警卫室,南院为地委工作人员住处。两院原建筑1940年被日军烧毁,1940、1941年重建。现今北院西正房五间和北配房三间为2021年按照原形制重建。
1939年初,中共晋察冀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将原中共晋察冀一分区特委、二分区特委合并,成立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五地方委员会。
1月,在三五九旅王震旅长的支持下,五地委在灵丘石矾村正式成立。李光汉任书记,刘达任组织部长,委员3人。领导灵丘、繁峙、广灵、浑源和应山联合县5个县委并开辟大同、怀仁、阳高、天镇的抗日工作。对外称为三五九旅民运部;三五九旅撤走后,仍称之以三五九旅留守处。
相随重新区划和上级党委的改称,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五地委改称为中共北岳五地委;1943年9月,改称中共晋察冀五地委;1944年9月,改称中共冀晋五地委。根据形势需要,工作机构逐步设置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社会部、军事部、城工部。历任书记:李光汉、刘达,罗元发、马天水;副书记:刘达、田坪、陈一帆;委员:刘达、田坪、李涛、赵凡、穆岳、韩伟、陈海涵、杨春甫、包克、冯纪、马天水、王叔文、苏育民、陈仿仁、赵国威、罗文坊、于寿康;执委:马天水、高鹏、李三益、葛启。地委机关连同警卫、报社、印刷厂、交通队,最多时约90人。
极其困难险恶的敌后环境下,五地委领导各县县委,发展党的组织,培训党员,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宣传、组织抗日军民开展对日伪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巩固并发展了雁北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