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回寺位于灵丘县独峪乡曲回村,距县城75公里,108国道从村边经过。该寺背倚九龙岗,面对阎背岭。寺前有独峪河自东向西流过,水曲峰回,景色秀丽。现寺院仅存遗迹“曲回寺石像冢”,因为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86年8月8日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玄宗开元21年(733年),大禅师慧感,初住此山,奉昭创建此寺,赐名曲回寺,曲回寺辖属面积相当大,包括了现今繁峙、阜平两线边地灵丘南半部,历朝历代均有修葺。明代,曲回寺曾一度属于五台山下院。由于交通行进之艰难,人们也曾有过“哭回寺”的别称。1939年曲回寺被侵华日军烧毁,但仍然保留着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分布在山岗、台地、河畔、坡景的石像冢。
石像冢是文物部门申报单位时,根据其形态所作的命名,碑记中称之为石塔,当地群众称之为塔儿。
据碑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奉召建石塔三百六座,目前能准确掌握的有43座,现公布保护面积27平方公里。现今发现的冢丘群基本分布在曲回村附近。
石塔外形像坟丘,但留有洞门,门内可见陈列石像大小不一,一般高三米,超过五米的仅有五座,直径大都十米左右,20米左右的仅有三座。1号塔,24号塔,门额石浮雕七尊佛像,1号塔浮雕佛像间有几位和尚的法号“大禅师道秀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大禅师道信和尚”等。门额石左端刻“大唐天宝十一载九月一日”的落款,右端深度凿刻“天宝十载”字样。2001年7月,省、县组成考古队对石塔进行了挖掘,挖掘6号、16号、17号三座。
塔体有石块嵌成,砌成3个同心圆,用来固定冢体。石像洞与内圆、外圆相交,圆心内毫无陈列,石像全部陈列于有门之石洞内。
洞内陈列石像,一般都排列有序,形象内容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大小不一,高的约140厘米,小的不足30厘米,多少也不等,少则五尊,多则30多尊。雕造手法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石像的石材均为本地的花岗岩。石像的雕造全部为唐代风格,面目慈祥,肌肤圆润,宽衣博带,栩栩如生。
曲回寺石塔规模宏大,形制独特,是佛教史、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初步考证,石塔并非是特殊社会条件下的应急措施,而是佛教内容一种独特的宗教崇拜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佛教文化中的奇葩。
元代出现了一位高僧——佛日圆照慧明和尚,他在废墟上重建了曲回寺,把大同华严寺从衰败带向了兴盛。慧明和尚俗姓李。灵丘人,生于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27岁于曲回寺出家为僧。1253年,成吉思孙女拖雷女儿独木干公主,加封慧明和尚“佛日圆照”之徽号。1270年二月初六,佛日圆照慧明公圆寂,俗寿七十有二。佛日圆照慧明公弟子广大,法徒过千,其中七、八人均为当时佛教界的名僧。因此,曲回寺当时也被北方佛教界推为“曲回祖庭”。1982年,曲回寺村民在曲回寺北采石作业时出土了一陶罐金银器。使这批国家级文物又重见天日。
这批文物分为两类,银器为一类:全部为明器。银碗两个、龙首盂一个,银柳斗一个。金器为一类:全部为头饰,有飞天、蝶双飞、蜻蜓、凤凰、牡丹、帽花、耳环、项链。
这批器物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多位专家鉴定,一致断定为元代,来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女独木干公主有关。公元1235年,独木干公主会见慧明和法师为慧明加赠“佛日圆照”徽号并赐予了这批金头饰。1996年这批金头饰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中央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展览》同时还收入了《中国文物精粹》一书,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向国内外做了介绍。2006年央视cctv-4《国家档案》节目分两集又一次向国内外观众作了展示。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